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放開,第三方醫學檢驗有望分享醫檢行業1500億元市場,而民營醫檢概念正在成為行業和投資的熱點。
8月19日,迪安診斷發布收購北京聯合執信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公告,以2.64億元受讓北京聯合執信醫療科技有限公司55%的股份,稱將采用“服務+產品”業務模式提高核心競爭力。
行業人士認為,今年6月4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工作會議上針對醫改提出要探索建立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的區域性檢驗檢查中心,對所有醫療機構開放,加上此前政府向第三方機構開放醫學檢驗、影像市場的承諾,民間資本對醫學檢驗市場的投資熱情正不斷增長。
據上海市主管部門不完全統計,僅上海注冊的第三方醫學實驗室就超過40家。
第三方醫檢迎接縣域藍海
在今年6月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要求促進社會辦醫健康發展,滿足群眾多樣化健康需求,要求簡化醫療機構設立審批,取消床位規模等前置條件。會議還提出,“要探索以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建立區域性檢驗檢查中心,面向所有醫療機構開放”。
盡管細則還沒有出臺,但這種提法被業內人士認為是政府鼓勵第三方醫檢機構更好地開拓醫療檢驗業務,以便在國營醫療檢驗機構占主體的市場擁有足夠的份額。
“我們的國情是人口多,面積大,人口分布廣,而以前醫療機構的檢驗資源都集中于大城市大醫院,”國內第三方醫療檢驗機構金域醫療檢驗集團(以下簡稱“金域醫療檢驗”)董事長梁耀銘分析,“醫改要想讓醫療資源下沉,就需要建立區域檢驗檢查中心。”
但是,對于縣級和縣級以下醫院來說,想建立一個有一定規模的醫療檢查中心不僅意味著購買昂貴的檢驗設備和檢驗試劑,還意味著培養專業人員、吸引人才,這些都不現實。梁耀銘認為,專業的第三方醫療檢驗機構可以幫助基層醫院開展病患的檢驗服務,承包這些檢驗業務,實現對樣本集約化檢驗。
廣州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王家驥認為,正因為第三方檢驗機構是集約化檢驗醫學樣本,才可以利用規模效益降低檢驗成本,從而比原有醫療體制降低醫療成本。
“這種模式對于小醫院尤其適合。因為小醫院不可能建立一個完善的檢驗科,而對于大醫院來說也有優勢。”王家驥表示,一些三甲醫院,雖然有技術實力開展高端的檢驗項目,也可以獲得國家財政撥款購買先進的儀器設備,但是對于一些高端項目,由于覆蓋地區的樣本量不夠,最終沒法達到足夠規模,造成設備浪費。
“有效利用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可以避免有實力的大型醫院在檢驗設備上盲目擴張。另外,雖然大型醫院也可以成為基層醫院的檢驗中心,但是它們畢竟是綜合醫院,不會在檢驗上提供完善的服務體系,比如上門取樣本,這些都不如民營第三方檢驗機構。”王家驥表示。
目前我國醫改正進入深水區,對于醫療費用的整體控制不僅僅是藥費,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檢驗費用。
醫藥咨詢公司法維翰公司中國區總經理劉宇剛表示,從醫院的收入組成來看,藥費收入一般占第一位。在我國醫藥分家政策緊鑼密鼓推進下,藥費比例已經大大下降,目前對于大醫院來說,藥費平均收入占40%左右。而排第二位的,就是檢驗費用,大致10%左右。
“我國第三方醫療檢驗產業的規模和美國相比還不到5%,美國兩家最大的全國性獨立實驗室都已經上市,規模是我國同行業最大企業的數十倍。”劉宇剛介紹。
據業內人士稱,實際上從2013年底,國務院關于醫改的政策就已經提到要推動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和影像中心的發展,但是對于國內龐大的公立醫院體系來說,檢驗費用外包等于是動了自己的奶酪。
“因為和醫改大趨勢合拍,目前國內的第三方醫學檢驗行業增長迅猛。在醫療市場受醫改的影響,無論是化學制藥還是中藥、生物制劑增長都放緩的情況下,第三方醫療檢驗行業卻能實現每年20%以上的增長。”劉宇剛表示。
來自金域醫療檢驗的數據顯示,該公司2012年實現10億元銷售額,2014年為18.8億元,而今年有望實現26億元銷售額,增速超過30%。該行業的兩家上市企業分別是迪安診斷和達安基因。根據迪安診斷今年8月公布的半年報,上半年實現8.13億元營業額,比上年增長30.7%,凈利潤8940萬元,增長38.9%;達安基因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雖然僅比去年增長0.57%,但是銷售額6.27億元,增長了27%。
分羹1500億元醫檢市場
“國家關于醫院收入的統計數據有據可查,而依照目前檢驗業務占醫院收入8%到10%的比例,大致可以估算國內醫療機構的檢驗市場。2014年估算數據約為1500億元。”一位醫療檢驗行業人士稱。
據行業資料,2015年第三方檢驗在國內檢驗市場所占的份額只有大約3%,總金額不過70到80億元,未來市場空間巨大。目前國內最大醫療檢驗企業有金域檢驗、賽迪諾以及迪安診斷和達安基因兩家上市公司。
醫療檢驗市場從宏觀意義上來說,屬于檢測行業,而國際上做檢測行業幾家巨頭也涉足或擬涉足醫療檢驗市場。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未來將在全國市場推行第三方檢測,屆時存在幾十年的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將發生質變。
2015年3月6日,《全國質檢系統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正式印發。《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將質檢系統3500多家機構分為公益類和經營類兩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到2020年基本完成質檢系統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轉企改制等改革任務,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綜合性檢驗檢測認證集團。
“未來也可能各個省都有檢測公司,都是從原來質檢系統的各個實驗室分化獨立出來。”國家質檢系統一位人士說,“不過和國外SGS、BV等大型跨國檢測集團比較起來,我們各個實驗室的質檢業務額太小,能有幾個億收入就很大了。”
他舉例,以東南沿海某大型海關的動植物檢驗檢疫業務為例,一年營業額不過6000萬元。而據SGS的數據顯示,其在國內的業務去年達到50億元。
看到第三方醫檢市場的巨大潛力,行業內企業和傳統企業都開始發力,希望能在未來迅速增長的空間中占據自己的份額。
據了解,最早于1996年進入這一市場的金域醫療檢驗今年收購了一家名為“金埻”的互聯網企業,后者可提供上門采血檢驗服務,公司同時與天貓網上藥店、GO健康商城合作推出了國內首個酒精基因檢測項目,未來業務的方向將拓展到互聯網上。
“O2O我們才剛開始起步,只是試水而已,也在開發相關的APP和網站。可以想象,以后一名痛風患者,可以直接電話預約上門抽血,在APP里了解尿酸的情況。”在梁耀銘看來,國內第三方檢驗未來可能先于醫療服務,實現O2O。
國際傳統檢測行業巨頭SGS、BV以及Intertek(天祥集團)都表示將涉入中國的第三方醫療檢驗。來自英國,世界排名第五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天祥集團更是搶先一步,在中國上海成立了第三方醫學檢驗中心,而專注于第三方醫療檢驗中特定領域的康圣環球醫學特檢集團也在中國開展了業務。
面對國外企業的進入,國內最大的第三方檢測集團華測在上海設立了醫學檢驗所,預計今年可以投入運行。而傳統制藥巨頭也加入了市場爭奪。云南白藥今年年初宣布,設立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
根據云南白藥公開的資料,該集團設立的第三方檢測公司名為云南天正檢測技術有限公司。這是國內首家依托制藥企業實驗室轉型建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該檢測公司由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云南省藥物研究所控股。
(來源:實驗室資訊網 由辦公室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