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帶您看懂革蘭氏染色
發布時間:2023-06-20 瀏覽次數:13395
1884年丹麥學者革蘭(C.Gram)根據細菌細胞壁構造和化學成分的特點,通過染色表現出脫色能力的不同,將細菌分為革蘭氏陽性菌與革蘭氏陰性菌兩大類,創立了革蘭氏染色法,迄今仍是細菌學中極其重要的一種鑒別染色法。
革蘭氏染色方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
具體操作:
1、將涂片在火焰上固定,滴加結晶紫染色液。染1min,水洗。
2、滴加碘液,作用1min。水洗。
3、滴加脫色酒精,約30s;或將脫色酒精滴滿整個涂片,立即傾去,再用95%酒精滴滿整個涂片,脫色10s。
4、水洗,滴加沙黃復染液,復染1min,水洗,待干,鏡檢。
革蘭氏染色的結果解析
革蘭氏染色的結果:革蘭氏陽性呈藍紫色,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圖1)。
圖1 革蘭氏染色結果(左:革蘭氏陽性,右:革蘭氏陰性)
為什么會是這樣的結果?
這與細菌細胞壁結構密切相關。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含有較厚的肽聚糖層,交聯度高,不含類脂層;而革蘭氏陰性菌肽聚糖層薄,交聯度低,且類脂層(脂多糖、磷脂、脂蛋白)含量高。(圖2)
圖2 革蘭氏陽性菌與陰性細菌細胞壁的比較
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結晶紫與碘的復合物,而G+和G-細菌的細胞壁結構對結晶紫-碘復合物的物理阻留能力不同。乙醇脫色處理后,G+細菌細胞壁肽聚糖網孔收縮,將結晶紫-碘復合物阻留在細胞內,經革蘭氏染色顯示藍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因其細胞壁薄、外膜層類脂含量高、肽聚糖層薄且交聯度差,在遇乙醇脫色劑后,以類脂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網不能阻擋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的溶出,因此通過乙醇脫色后仍呈無色,再經沙黃復染,就顯示紅色。
操作細節說明:
1、控制好每一階段的染色時間和脫色時間,染色時間過長或脫色時間過短可能導致假陽性,染色時間短或脫色長可能導致假陰性。
2、選擇處于對數生長期的菌,此時菌最為活躍,活力較強,(一般培養至18-24h的菌)。若培養時間過久,菌已經老化,處于衰亡期,細菌細胞壁通透性增加,容易將原本G+細菌染成了G-菌。
3、制片不可過厚,挑取少量菌苔研磨成一薄膜固定。若菌苔過厚,菌體層層堆疊、毫無縫隙,加之細胞壁成分影響脫色效果,會產生假陽性的結果,同時鏡檢視野中菌體連片,分辨不出其菌體細胞形態,影響觀察。
推薦產品:029010 革蘭氏染色液 10mL×4種/盒
